首页>书库>官商秘史>第330章 規模巨大

第330章 規模巨大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五點三七公裡,距西安市城區約三十七公裡,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崇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傢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七十六米,東西長三百四十五米,南北寬三百五十米,占地十二萬零七百五十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三千米左右,北墻有兩門,東、西、南三墻各有一門,外城呈矩形,周長六千兩百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四百多個,范圍廣及二十五到五十六平方公裡,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一九七四年以來,在陵園東一點五公裡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兩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八千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六千件,二號坑有陶俑、陶馬一千三百餘件,戰車八十九輛,三號坑有武士俑六十八個,戰車一輛,陶馬四匹。

  一九八零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兩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瞭秦始皇陵的修建呢?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傢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隻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貍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瞭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瞭,好像到瞭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裡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傢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自十三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征發瞭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五十歲死去,共修瞭三十七年,秦始皇名政,兒子即位後叫秦二世。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瞭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瞭奇珍異寶,為瞭防范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征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瞭水銀,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油制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瞭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瞭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後兩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入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據《漢書》和《水經註》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註》中說,項羽入咸陽之後,以三十萬人運瞭三十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說大火延續燒瞭九十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裡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瞭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瞭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瞭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十三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瞭,前後費時近四十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曾令洲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二十六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瞭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瞭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九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十萬人九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瞭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三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從百餘裡之外的渭北諸山運來的,尤其陵園使用的數十萬立方米木材都系從千裡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憑人力運往驪山腳下的,加之陵園陪葬的八千兵馬俑和銅車銅馬等一大批做工精細的陪葬品,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寢建造史都是極其罕見的,就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來說,當時正值秦國對外進行大規模戰爭之際,相當一部分人被招募充軍作戰,再抽調更多的人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究竟投入瞭多少人力,雖然史書缺載,無從考證,但數量是不會很大的,而陵園工程第二階段正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全國的歷史大業之際,從秦始皇本人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把註意力由戰爭轉移到陵園工程修建方面,從國傢的實情來說隻有這時才有可能從全國各地抽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從全國各地征發瞭七十二萬人修建秦陵,擴大規模,像這樣龐大的修陵群體,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七十二萬修陵大軍分工不同,一部分在四川砍伐運輸木材,一部分在渭水北岸斬鑿石材,但絕大部分勞役還是集中在秦始皇陵內外,要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從安葬秦始皇到覆土結束,就必須集中力量突擊才能完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又將修陵人的一半即三十六萬人抽走,去修阿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