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民国浪荡子>第090章 報館街

第090章 報館街

  第二天趙雲峰吃過早飯,叫上一輛黃包車,正式前往位於上海福州路的“上海時報”報館。

  這福州路,原是上海開埠前,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俗稱四馬路。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英、美、日等列強開始在上海強辟租界,福州路東段已有外商建屋設洋行。咸豐三年,小刀會起義,大批華人擁向租界,原在縣城的富豪商賈紛紛北移,福州路、廣東路、河南路棋盤街一帶,報刊書肆、筆墨箋扇、儀器文具行業相繼創設,戲園,茶樓競相崢嶸,中西菜館、服務行業隨之興起。

  至十九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遊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佈,專業戲班演出頻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館等服務業聚集;洋行、藥鋪、百貨、照相、鐘表行、拍賣行、煙號、茶食等商業粗具規模,商市繁榮,形成上海最早的現代熱鬧大街之一。二十世紀初,因南京路興盛後,福州路才屈居於後。

  福州路北,望平街附近,人稱“報館街”。百餘傢報館雲集,報館東西櫛比排,有人形象的比喻,這裡就是上海的新聞發佈中心。

  《申報》、《新聞報》、《直報》三大報館,是現在上海最大的三傢報業,他們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爭奪上海報業盟主。

  特別是最近幾年中華、大東、世界、傳薪、開明等大型書局先後在這裡開設,並有全國最大的商務印書館發行所遷入福州路河南路口,更是是繁榮瞭這裡。

  並且,傳統的文房四寶行業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開文等筆墨莊也遷入福州路附近營業,使得福州路北段大小古舊書店林立,文具用品業毗鄰相連,經營特別興旺。

  趙雲峰乘坐黃包車,遠望著福州路東段,那裡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機構、巡捕房、洋行、銀行、大飯店、大藥房等集中於此的情景,感受著四年來福州路翻天覆地的變化。

  路兩端的大鴻運、大西洋、老聚興、老正興、會賓樓、王寶和等一批聞名於市的中西菜館排列如此,好似比原先更加的興盛。

  而且趙雲峰註意到,自己熟知的一批老式戲院相繼被拆除,聽拉黃包車的介紹,新型劇場、舞臺陸續興建。尤其是天蟾舞臺在福州路701號建成開幕,其規模是滬上四大京劇舞臺之最。

  而福州路,還有一個別號“風月路”,顧名思義,這是是上海煙、毒、賭、娼的匯集之地,尤以娼妓為甚,可以說這裡就是大上海的紅燈區。

  毫無疑問,福州路是公共租界最繁華的商業街。在妓院附近,綢佈莊、服裝店、藥房、報亭書店、戲館、影院、酒樓和旅社鱗次櫛比,沿街排開。

  在河南路、北京路、東西棋盤街,雞鴨弄到處都是掛牌營業的娼房妓樓,雖然一九二零年後公共租界開始禁娼,但也隻是走走形勢,並未完全禁絕,工部局可不想損失這筆進帳可觀的“花稅”,由於禁娼影響,導致一部分妓院遷往愛多亞路的兩側,這條路是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結合線,南為法租界,北為英美公共租界。

  趙雲峰眼望著四年裡大變樣的福州路感概頗多,

  這裡經歷百餘年的滄桑與發展,集行政機構、報館書局、文具儀器、茶樓戲院、中西菜館、旅館百貨及妓院煙館於一路,並且還冠以“藥房街”美稱。

  在其兩側還有古玩、化工顏料、衣莊、繡花鞋等特色市場,是一條與其他商業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與野蠻交織、進步與墮落並存、新舊思想之搏鬥、光明與黑暗之選擇、蘊含和散發的文化之光,吸引無數文人墨客,有著令人難忘的輝煌。

  “美國有紐約的華爾街,英國有倫敦的艦隊街,而中文報刊標志,毫無疑問是上海的望平街。”趙雲峰站立在狹窄的街道,看著這條長不過二百米、寬約十幾米的小馬路,心中想著這句話。可以說短短的望平街,代表著西風吹動以來的中國文化,從這一街巷的浪潮上,你可以體會著時代的脈搏。特別是剛剛從西方世界回來的趙雲峰,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此時,望平街頭人影幢幢,都是販報的人,男女老幼,不下數千。這是因為一到每天望平街各傢報紙出版的時候,那簡直是一股洪流,掠過瞭望平街,向幾條馬路流去,此情此景,震撼人心。

  從黎明即起,大約是四點鐘,那一帶已經人潮初動,慢慢漲起來,望平街就會出現一股報紙潮。到瞭現在,便漲瞭滿潮,這裡縱橫半裡地,人聲嘈嘈,人影幢幢,可以說是水泄不通。

  而沿著三馬路外國墳山到四川路香港路一帶,成千熟食檔,同時也活躍起來。隻有午前左右,報潮稍退,人流才疏通開來。

  趙雲峰小心的避開販運報紙的洪流,隻見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有的車拉,有的肩扛,還有很多報童手提,將報紙發往上海各區和江蘇、浙江等地,以及到處叫賣。

  趙雲峰極目所望,望平街左右相鄰的報館,傢傢大玻璃窗外,張貼各地的消息。再加上到這裡來打聽消息的人也站滿街頭,以至交通阻塞,車輛繞道,熱鬧非凡。

  在望平街一個不太起眼的地方,趙雲峰終於找到瞭《上海時報》的報館。這是一棟三層歐式小樓,樓面斑駁,顯然已經有些年頭瞭。新漆的“上海時報”四個大字,似乎回光返照般,彰顯著曾經的輝煌,但與寒顫的小樓一對照,更多的給人以日暮西山的頹唐。

  曾經的上海十大名報之一,現在已經淪落如斯,需要靠一個女人來撐著,而這個女人還是自己名義上的“未婚妻”,想到這裡,趙雲峰嘴角露出一絲笑意。